12月6日,由陕西省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办,《延河》杂志社、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的“深入学习贯彻习文化思想暨弘扬柳青创作精神、促进新时代新大众文艺创作研讨会”在西安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单舒平,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主任何向阳,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王欢,陕西师大文学院院长苏仲乐,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院长汪文斌,《诗刊》主编李少君,陕西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安广文、阎安等出席开幕式。白烨、刘颋、陆先高、陈歆耕、任芙康、张均、李桂玲、吴予敏、肖云儒、王军、邢小利等专家学者,弋舟、阚平、李青、林典铇、张海溢、陈锵、马慧聪等作家、文艺工作者参加活动。开幕式由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主持。
李敬泽在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文学最鲜明的特征和标尺之一,就是人民性。这就是习所一再强调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守人民立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这一点上,陕西文学有着光荣的传统。陕西作家柳青当年来到皇甫村生活,与人民同吃同住、水融,柳青不是以他者的身份去观察人民,而是真正内在地、实践性地融入了人民的生活世界。柳青一生的经历与创造,体现了社会主义文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精神和传统,彰显了“为人民创作”的宝贵品质。
李敬泽谈到,与“为人民创作”紧密关联着的,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在今天尤其值得思考的话题维度,那就是“人民的创作”。人民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是文艺创作的受众,也是文艺创作的主体。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特别是教育的普及发展,我们拥有了超大规模的文艺人口。互联网和各样新技术的涌现,使文艺表达更深地介入广大民众的生活,人民大众的文化权利正在前所未有地获得实现的可能。在这样新的文艺空间中,传统的文艺秩序、文艺形态,以及小说、诗歌、散文等经典的体裁分类,正处于一种不断游动、重新融合与创造的状态。新大众文艺的兴起,既开拓了文艺生产和传播的新的巨大空间,也激发着理论上新的探索。
单舒平在致辞中谈到,习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我们理解把握新大众文艺的特点和方向提供了指引,也是我们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实践的遵循。新时代催生了文艺的新类型、新群体、新形态,人民不仅是文艺的欣赏者、评价者,也是文艺的传播者、生产者。研究新大众文艺,不仅要研究文学领域的变化,还要关注更加广泛的文学、艺术领域的变化。技术的进步带来文艺创作者和作品数量的爆炸式增长,文艺的发展在量和质的提升中得以实现。人民大众旺盛的创作需求带动了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新大众文艺与文化产业形成相互促进、良性发展的新格局。陕西省委宣传部将以习文化思想为指引,始终将文艺创作作为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创造良好的创作环境与条件,共同书写新时代文艺发展新篇章。
贾平凹分享了参加文艺工作座谈会的经历,回顾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主要内容。他谈到,近年来,陕西作协以学习弘扬柳青精神为工作抓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集中国精神。作家深入生活不仅仅是了解情况和收集创作素材,更是身下去、心下去,体验下去研究社会,只有全身心地到生活中去,才能深切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才能真正体会这个时代,以最大的真诚、以文学记录中国。作家要长期践行文艺座谈会精神,在攀登高峰的路上总结经验教训,力尽所能,创作出不辜负时代的作品。
阎安宣读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单红的致辞。致辞中谈到,此次研讨会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文化思想,是弘扬柳青创作精神、滋养新时代文学创作的有力实践,对于助推新大众文艺创作,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关联能力有重要意义。陕西省作协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参与到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构建中;以《延河》为阵地,大容量涵养“新大众文艺”的生态体系,推动新时代文学的多元传播研究以及跨界、跨形态转化的创新实践。
王欢在致辞中谈到,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各种新技术的兴起,赋能大众广泛参与到文艺创作当中,也彰显了全民文化素质的提升,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西安交通大学将以新大众文艺研究中心的落户为契机,坚守人民立场,构建文艺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具有深厚文艺理论,扎根中国大地的高素质人才,为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会议期间,陕西省作家协会、西安交通大学举行了“新大众文艺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李敬泽、单舒平、李少君、贾平凹、王欢以及西安市委原常委、宣传部长,柳青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王军共同为基地揭牌。
会议期间,还举行了“弘扬柳青创作精神”研讨会、“新时代:新媒体与新大众文艺的兴起和创作”研讨会以及“新大众文艺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专家聘书颁发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