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出品”电视剧《父辈的荣耀》《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喜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及提名,舞蹈《马铃儿摇响幸福歌》荣获中国舞蹈“荷花奖”,电影《片警宝音》《守望相思树》双双斩获中国电影“华表奖”,皮雕《留给春天的种子》喜摘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3部文学作品、1位翻译家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2023年以来,内蒙古文艺战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立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扎实推进文艺创作生产,增强高品质文化供给,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形成了精品迭出、佳作涌现,人才辈出、青蓝相OG真人 网页版 OG真人平台继,北疆文化品牌声名远播的生动图景,推动内蒙古文艺不断勇攀高峰。
一个时代的文艺高峰由精品力作铸就。近年来,内蒙古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文化思想、努力完成好两件大事,打响北疆文化品牌,组织重大主题文艺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彰显中国精神、时代气象、北疆风韵的文艺佳作层出不穷。
日前,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的电视剧《父辈的荣耀》喜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让内蒙古文艺再次迎来高光时刻。该剧由内蒙古著名导演康洪雷担任总导演,以上世纪90年代林业改革为背景,讲述了三代林业人的传承和坚守,展现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
这是内蒙古电影电视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近年来,电影《片警宝音》《守望相思树》分别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奖;内蒙古电影集团作为第一出品方的电视剧《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荣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提名;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创作播出的《长城长》第一季,荣获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提名……内蒙古影视讲述了无数感人至深的银幕故事,塑造了众多经典难忘的银幕形象。
今年7月,内蒙古3部文学作品、1位翻译家斩获第十三届“骏马奖”,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获奖数量最多的一届。作家阿尤尔扎纳的《蓝天戈壁》(蒙古文)、娜仁高娃的《驮着魂灵的马》荣获中短篇小说奖,牛海坤的《让世界看见》荣获报告文学奖,翻译家朵日娜荣获翻译奖。
2023年,奔放热情、痛快淋漓的内蒙古舞蹈又一次惊艳全国——《马铃儿摇响幸福歌》荣获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第一名,这是“内蒙古舞蹈”连续第六年获得“荷花奖”。2024年,由内蒙古艺术剧院出品、内蒙古艺术剧院杂技团出演的中国首部乡村振兴题材原创杂技剧《我们的美好生活》,荣获第十二届全国杂技展演优秀剧目。
漫瀚剧《都贵玛》入选2023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歌剧《双翼神马》成为内蒙古首部登上中国歌剧节的剧目并获优秀剧目奖……内蒙古舞台艺术备受关注,展现了优势艺术门类的蓬勃发展。
音乐方面收获颇丰。交响乐《旗帜》荣获文旅部全国优秀交响乐作品展演优秀作品奖;歌曲《胡杨的诉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内蒙古艺术剧院合唱团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合唱节,获得民谣组一级合唱团、成人组一级合唱团以及赛事最高级别奖项典范之声合唱团三项荣誉称号。
其他艺术门类百花齐放。皮雕《留给春天的种子》喜摘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内蒙古摄影家诺敏·何获得第十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好来宝《骏马奔腾》获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提名,呱嘴《家在内蒙古》的表演者王占新获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提名;两名少儿戏曲选手获得小梅花称号;2024年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内蒙古获奖提名、进京、入选作品共计102件,其中包括9件进京作品,一项项荣誉充分彰显了内蒙古文艺创作的水平和成就。
传承乌兰牧骑优良传统,内蒙古广大文艺工作者聚焦完成好两件大事,在全区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2023年共组织960批次近8万名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充分挖掘和生动展现北疆大地上的厚重历史文化和丰富人文资源,以文艺作品讲好北疆文化故事。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脱贫攻坚等生动实践,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而深邃的素材,作家们深入火热的生产一线、深入农牧民家中,用文学展现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成为新时代内蒙古文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骏马奖”获奖作品《蓝天戈壁》(蒙古文),以额济纳旗为背景,讲述了质朴善良的医生格日勒巴图帮助卓拉巴雅尔回归正常生活,并爱上戈壁、爱上野生动物的故事;
娜仁高娃的《驮着魂灵的马》集合15篇独具魅力的佳作,通过富有地域特色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在寂静而荒凉的沙漠腹地中,人们坚韧的生活态度、深邃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的坚守;
牛海坤的《让世界看见》,全面真实地记述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获得者白晶莹,带领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2.1万名农牧民妇女脱贫攻坚的感人故事;
这些精品力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深挖北疆文化内涵,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温暖的百姓故事打动人心,引起共鸣。
“《片警宝音》表现的就是北疆文化的内涵,在鸡毛蒜皮、点点滴滴的小故事里蕴含着家国情怀,这是内蒙古各族人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爱国忠诚奉献为核心理念,共同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的生动实践。”电影《片警宝音》制片人呼和巴特尔说。
《马铃摇响幸福歌》以蒙古马精神为主题,将传统民族舞蹈与走马竞技文化相结合,把马的性格、风采及韵味体现得淋漓尽致。谈到舞蹈《马铃儿摇响幸福歌》创作过程,鄂尔多斯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冯世业说:“这部作品先后经历了第十四届全国舞蹈展演、第六届内蒙古舞蹈大赛、第九届内蒙古舞蹈比赛等赛事和内蒙古舞蹈创作研讨等活动的打磨提炼,让作品在演中改、赛中比,从而达到精益求精、脱颖出圈。”
深挖北疆文化内涵,以高标准、高质量、高规格打造精品力作,内蒙古持续擦亮北疆文化品牌。
内蒙古文艺精品涌现,不仅有赖于创作人才的积极主动,也离不开整体环境的鼓励与支持。内蒙古高度重视对顶层设计的强化,出台扶持政策与激励机OG真人 网页版 OG真人平台制,进一步推动文艺创作高质量发展。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与中国作协签订两期《内蒙古文学创作三年帮扶合作计划》,组织沿黄九省区开展“深扎”活动,共同推动文学、作词、作曲等基础性环节的创作生产;出台《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艺项目扶持和精品奖励管理办法(试行)》,围绕重点文艺项目扶持和精品奖励两个部分规范标准和程序,设立专项资金,引导激励全区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生产出更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的文艺精品,打响北疆文化品牌,推动内蒙古文化文艺事业再攀高峰。
同时,内蒙古充分凝聚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各单位及全区各盟市力量,强化协同联动,从线上到线下,推动重点文化文艺活动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塑造北疆文化品牌形象。其中,内蒙古文化企业10强和成长性文化企业名单发布;内蒙古日报社“遇见‘河套人’”主题宣传入选“第四届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内蒙古植物志》(6卷,第三版)荣获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
自治区文联出台十条激励机制,从开展主题采风培训、组织实施重大主题文艺创作工程、提供创作孵化场地、提供精品创作专业保障等方面,激励全区广大文艺工作者潜心创作、力推精品。
通过激励和扶持,一批有才华、有潜力的文艺家得到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为文艺事业的繁荣提供重要保障。当前,内蒙古各文艺家协会共有会员21364人,其中国家级文艺家协会会员3052人,成为自治区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一支政治强、创作精、作风硬,老中青相结合的文艺人才队伍已经形成。
同时,内蒙古加强基础人才培养,与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达成合作培养艺术人才的协议,深入组织实施内蒙古文艺人才培养工程、自治区文艺“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积极举办文化艺术专业高级培训班,累计组织开展各类专业培训百余场次,培训文艺工作者1万余人次。同时,与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鲁迅文学院等密切合作,举办了20余期少数民族作家艺术家培训班、文艺骨干研修班,推动一大批优秀文艺骨干脱颖而出。
内蒙古文艺正以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之姿,迸发蓬勃生机。内蒙古广大文艺工作者勇担文化使命,努力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必将推出更多彰显新时代新气象的精品佳作,更好地激励各族干部群众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奔赴新征程。(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马芳)
“内蒙古出品”电视剧《父辈的荣耀》《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喜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及提名,舞蹈《马铃儿摇响幸福歌》荣获中国舞蹈“荷花奖”,电影《片警宝音》《守望相思树》双双斩获中国电影“华表奖”,皮雕《留给春天的种子》喜摘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3部文学作品、1位翻译家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2023年以来,内蒙古文艺战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立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扎实推进文艺创作生产,增强高品质文化供给,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形成了精品迭出、佳作涌现,人才辈出、青蓝相继,北疆文化品牌声名远播的生动图景,推动内蒙古文艺不断勇攀高峰。…
75年沧海桑田,内蒙古大地换了人间。 荒山披上“绿装”,沙海嬗变“绿洲”,矿坑变景区,一个又一个生态奇迹绿了山河、美了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