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

尊重和遵循文艺创作的规律OG真人厅 OG真人|OG真人
尊重和遵循文艺创作的规律OG真人厅 OG真人
发布时间:2024-07-19 14:59:07

  OG真人网站 OG真人OG真人网站 OG真人习今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概括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各个方面,指明了我们所面临时代文艺工作的方向,中心点是强调人民引领文艺,文艺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写出无愧于时代和民族的精品来,“文艺不能做金钱的奴隶”,不能一味讲票房价值,“要以爱国主义作为主旋律”,写出“中国精神”来,以健康向上的感情感染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样的文艺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艺家才“大有可为”。这些都十分重要。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到文艺工作中。同时,习又在讲话中,不时强调文艺要实行百花齐放的政策,尊重和遵循文艺创作的规律,写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佳作精品来,让人民真正地得到精神的享受。我的这篇短文是专就习的讲话的后一点,即文艺创作的规律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般而言,文艺创作的规律可以分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所谓外部规律是指文艺的外部对文艺创作必然的要求,所谓内部规律是指文艺创作必须遵循的要求,下文分四点,第一点谈外部规律,第二、三、四点谈内部规律。

  1、文艺之新 文艺创作要创新,那么怎样做才可达到目标呢?这就要使文艺具有时代精神。习的讲话许多地方是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挥和发展,惟有切入点是不同的。当年讲话的切入点是抗日战争,其中的基本精神是要求把文艺当成“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武器”。这种文艺“武器”论,在那个时代是对的。说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就是存在决定意识,就是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客观现实决定我们的思想感情。”文艺是文艺,怎么会变成武器呢?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我们如果不积极抗日,国家民族灭亡了,你个人也作了亡国奴,你还能在这个世界立足吗?所以那时候,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文艺家手中只有笔,那么你就用你的笔去讨伐敌人。如何才能讨伐敌人呢,你又不能拿枪上前线,那么你就在后方用自己的笔,写出有中国人的骨气和血性的作品来,特别要写他们与敌人作战、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高涨的革命热情和精神,来为工农兵服务,不要总是抒发知识人个人的感情,这样文艺作品才能与工农兵读者所接受和亲近,为工农兵读者所喜闻乐见,如果这样做了,自己手中的笔岂不与解救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密切联系在一起了吗?文艺也就这样有了时代精神。

  习讲话的切入点是今天的中国现实。我们的国家在改革开放以后30余年间,在经济建设的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迅速的发展,国家强盛了,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但我们的复兴中华民族的“中国梦”还没有完全实现,我们要继续改革开放。所以习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因此,习的讲话是有时代感现实感和针对性的,讲话“旧中有新”,新的话语,新的表述,新的发展,体现伟大时代的新的要求,也就自然可以理解了。

  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又说:“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也。”接着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他总结了文章“蔚映十代,辞采九变”的状态,以此证明文学与时俱变,时代引导着文学的变化,时代对文学有一种不可抗拒的渗透作用,这作为一条文学规律是很有说服力的。我记得一次去岳阳楼参观,突见岳阳楼上最高一层悬挂着的书法作品,写的是杜甫名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我站在那里想,这句诗外表显然写晚年杜甫自身不幸的遭际,深一层则写“盛唐时代”已过,诗人的命运才落得如此不幸。杜甫本来住在四川成都草堂,后有侄子寄信,让他回江南。他坐小船顺长江回到离故乡不远的江南后,未找到侄儿,只好住在长江边上的小船上。杜甫登岳阳楼,写下了包括上面书法作品所写句子的《登岳阳楼记》诗篇,他以自己晚年不幸命运的抒写,来暗暗预告多事之秋的中晚唐时代的低沉转折。这和王维、王昌龄、李白、杜甫等青年时代写喝酒、醉酒、山川美景、守边征战、建功立业的盛唐时代在时代精神上是完全不同的。

  文艺家创作总是面对自己的时代说话,世界上没有那种与时代完全隔绝的文艺家。即使你写的不是现实,是历史与幻想,是山水花鸟鱼虫,也可以见到时代的面影。古今如此,中外如此,概无例外,这就是文艺创作的规律之一。

  文艺的时代精神不是纯粹的口号和教条。文艺的题材是无比广阔的,历史与现实,过去与未来,言情与记事,写景与抒情,甚至风花雪月,花鸟鱼虫,无不可写。文艺要有主旋律,但也要有主旋律的变调,还要有和鸣相辅之音,所以不要把文艺的时代性与文艺题材的广阔性对立起来。

  2、文艺之根 “根”树之根也,延伸为“根本”。文艺的根本是什么?是生活,特别是人民的生活。习说文艺家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就道出了文艺创作的另一条规律。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如何获得创作的源泉呢?这就要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是文艺家的基本功。观察生活,重在积累。古人云:“诗人感而有思,思而积,积而满,满而作。”(《左传》语),那么这“感”是“感”什么呢?当然是感觉生活,即观察生活。观察生活是创作的起步阶段,接着是要不断观察,不断积累,积累到心中满满的,就像那水缸满到水溢出来了,才可以拿起笔来。所谓“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班固语)。对于观察生活,还可简要说一点,那就是文艺家的观察要达到细致入微、毫发无遗的地步。宋代大文豪苏轼提出“观物要审”的看法,他在评论一位画家的作品时说:“黄荃画飞鸟,颈足皆展。或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然。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书黄荃画足》)如果我们读懂了这段评论,那么苏轼所谓的“审”的意思就是精审、仔细、周密、准确,不是想当然。观察细致入微的例子,则可举杜甫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为什么不下雨或下大雨的时候,鱼儿不会探身向上并张开嘴呢?为什么只有在下“细雨”的时候才会引得“鱼儿出”呢?这是因为不下雨,水面平静,鱼儿探身向上干什么啊!而下大雨则水面破浪起伏过大,鱼儿会觉得有什么危险在等待它,它又不傻,才不会探身向上呢!只有下“细雨”的时候,鱼儿才会觉得上面似乎有食物掉下来,才会纷纷地把头伸到水面,并张开嘴或跃身跳起呢!燕子在大风或无风中,它的翅膀是不会抖动而倾斜的,只有在“微风”中,燕子才会抖动和倾斜着自己的翅膀愉快地游戏玩耍。我本人来自农村,小时候与花鸟、溪水和风雷为伴,杜甫所写的场面是我亲历亲见,也是所有农村人亲历亲见,可以证明诗人对事物的观察细致入微,道出了我们想“道”又“道不出”、“道不美”的情景。

  对于文艺家来说,只有观察生活是不够的。习所说的“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个“扎”字,值得细细体味,一个“扎”字,不仅仅包含对生活的观察而已,还必须包含对生活,特别是对人民生活的体验。“体验”是文学创作的关键环节。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篇提出了“蓄愤”说和“郁陶”说,认为那些汉代和现代的词赋家,缺乏对事物的反复体验,“心非郁陶”,一味铺陈,所以“为文者淫丽而烦滥”,是“为文而造情”;真正的诗人则要“志思蓄愤,而吟咏性情”,这才是“为情而造文”,理解了创作的秘密。体验与经验是不同的。经验是说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有点像人生的流水账。“体验”是把自己观察到的事情,放在心中长久“蓄愤”(即蓄积情感),反复体味、酝酿、沉思。一个少女失恋,在刚刚发生的时候,感到痛不欲生,这是自然感情,这时候她是不会拿起笔来写诗文的,等到她再次恋爱,得到幸福之后,她平静下来再回首往事,她觉得不知不觉中那次的失恋已经变成一个故事,诗意悠然而生,她就会试图拿起笔来。因为这时候,她的痛苦的感情进入体验、再体验的过程,那种痛苦感情“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李贽:《杂说》)。体验、再体验的功能在于诗意蓄积、情感回忆、深度思考。刘勰的“蓄愤”说和“郁陶”说,可以与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沉思”、列夫·托尔斯泰的“再度体验”说和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的“非征兆性情感”说相媲美。这样说来,“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就要持久浸泡在人民生活中,进入长期的体验中,不是见了就写,听了就唱,要在再度“体验”中、“蓄愤”中、“沉思”中、“郁陶”中,才能化自然感情为诗意感情,才能做到“势不能遏”,“满而作”。

  3、文艺之理 这里的“理”不是一般道理的“理”,它是指与理性、灵魂、精神有关的概念。习在讲话中提出了一个文艺要表现“中国精神”的概念,他指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的灵魂,没有精神,将情无定所,魂无依归。没有精神,一个民族只能是浑浑噩噩、萎靡不振的一盘散沙。”我们给世界讲中国故事,不能停留在举一些事例上,也不能停留在举一些发展的数字上,一定要进入表现“中国精神”的层面上。文艺创作在这一点上就有很大的优势。就是说文艺创作还有条规律,就是要追求文艺之理,即事物内在精神世界的深邃。文艺家在观察和体验生活之后,进入了艺术想象和构思的过程。艺术想象和构思,不仅仅要做到“物以情观”(刘勰《诠赋》篇),做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神思》篇),而且还要研究生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通过个别表现一般,深入到理性的精神层面。杜牧在《答庄充书》中说:“凡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未有主强盛而辅不飘逸者,兵卫不华赫而庄整者。四者高下圆折步骤随主所指,如鸟随风,鱼随龙,师众随汤武,腾天潜泉,横裂天下,无不如意。”这里所说的“主”即“意”,所谓“意义为主”也。这“意”指情意,即带着情感和诗意的精神、灵魂。意是诗文的主帅,一切都要围绕着它,可它不在可见的战壕里,在看不见的指挥部。亚里斯多德把这“意”称为“哲学意味”(《诗学》),意思也是它并非说出来的哲学话语本身,它是隐含在悲剧境界中最深层的精神,因此它是一种哲学的“意味”。文艺之理就是这“以意为主”的意,就是这寓含在意象体系中的“哲学意味”。

  为什么说文艺之“意”或“哲学”是可体味而不可目视的呢?这是因为文艺之“理”是从“意象”中流露出来的。不要在文艺作品中喊口号,发议论,重要的是通过“神思”去经营“意象”。刘勰说:文艺家如“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神思》),意思是说,有独到见解的匠人,看着心中已经完成了的完整的“意象”,才运用斧子这些工具开始干活。意或哲学意味作为作品的灵魂,就在“意象”中,如果把这“意象”描画传达出来,那么这作品就会有“理”,即描写艺术形象的深入脊髓的精神,这是优秀作品的最深层次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这句诗有“顽强”、“坚持”、“坚韧”、“生命力”这些词语吗?没有。但我们读了这首诗后,读者自己就会通过对“野草”意象的体味,自然地与这些表达人的精神品格词语联系起来。

  4、文艺之技 文艺之技就是各类艺术品创作中的艺术技巧。如何结构故事交织人物关系,如何运用辞采章句等(文学),如何安排情节制造高潮经营结尾(戏剧),如何运用节奏、音调等(音乐),如何运用身段、手足动作等(舞蹈),各种艺术专业的专家都有精深的研究。限于篇幅,这里想简要地说说,文艺之技为什么也是文艺创作的规律呢?这是因为任何艺术都要讲美和质量问题。习在讲话中指出:现在的作品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要“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文艺作品的质量和美,与许多方面有关,其中也与“艺术训练”有关,与技巧的高下有关。生活本身还不是艺术,艺术是对生活的艺术提炼与艺术加工。谁不能在草坪上或树林间,叼着雪茄或香烟的时候,构思出一两个故事来呢?人人都有故事,但不是人人都是作家。作家讲故事是要艺术技巧的,通过长期的艺术训练,艺术技巧日臻成熟,才能写好故事。你心中有中国故事,但离写出好小说来,还有很长的距离。

  的《讲话》讲到了生活与艺术的不同:“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这六个“更”,有些是举例来说的,我们不必把它固定化,自己可以补充。如“更平淡,更萧散,更简远,更自然,更含蓄,更温丽,更绚烂”等等。杀人的场面很强烈,太刺激人,为何不可更平淡更萧散一些呢?有的作品写“性”,太集中,太暴露,为何不可写得更含蓄更有艺术韵致一些呢?艺术技巧可以创造,不是死的东西。从此可以见出文艺之技作为规律,也是纷繁复杂的。习讲的“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可以理解为提高艺术技巧的诸多方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