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

当今文艺创作仍需大众化OG真人网站 OG真人|OG真人
当今文艺创作仍需大众化OG真人网站 OG真人
发布时间:2024-07-17 02:53:16

  自2013春节后,关于电视台春节晚会的草根节目比例是否太大的问题,文艺界各方人士展开了热烈争论。

  草根文化作为一种崭新文化形态,是由那些被称作草根的基层民众创造的,故草根文化究其本质就是大众文化,对草根文化的认识偏差,一方面会有损于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将不可避免地引发文化发展上的诸多问题。唯物史观一再提醒和反复告诫我们,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创造并享受包括大众文化(草根文化)在内的一切优秀文化,大众文化的孕育和演进,是一切先进文化发展的逻辑起点和重要标志。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曾经出身于草根的专业文化工作者把基层民众创造的大众文化加以梳理、归纳和提炼,上升为高雅文化或主流文化,实现文化形态的嬗变和提升。但无论是高雅文化还是主流文化,均包含和凝聚着基层民众对外界和自身的文化认知和艺术感受,体现着基层民众的文化自觉和艺术自信。基层民众自主自为地创造着大众文化,并在创造中表达着文化主张与文化诉求,提升着文化尊严和文化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讲,大众文化(草根文化)是高雅文化的依托和支撑,高雅文化是大众文化(草根文化)的结晶和归宿。也许一些功成名就的文化精英们认为草根文化比较粗鄙和低俗,缺少艺术含量和审美品位,不值得兴师动众、费心劳神地提倡和推广,但他们可能忘记了源于民间、基于原生态的流行音乐、通俗歌曲、小品相声和杂技魔术等大众文化(草根文化)也蕴含着丰富的美学质素,在艺术肌理上与高雅文化是相互契合、高度统一的。尽管文学艺术长河历经千百年的大量淘沙,精美精致的表现形式也许早已脱离了大众(草根)的原初创造,为数众多的文学艺术精品与大众文化作品有了文野之别,且文学艺术人才多数由专业学校和文艺组织培养训练而成,但大众文化与专业文学艺术“本是同根生”这一内在逻辑永远不能颠倒和分割,正是大众文化滋养和点绘着专业文学艺术,充盈和延展着世代传承的民族文化审美观念,滋润和养护着厚德载物的国民文化心理,煅塑和夯实着生生不息的文化发展力量。如果人为地割断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草根文化)同质同构的精神血脉,将二者看作是“本末倒置”的不可调和的关系,不仅是对文艺发展辩证法的否定,而且是对文艺发展规律的弃绝。有些人意识深处有一种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结构,即草根文化与主流文化是不可调和的,因此,作为上流社会一部分的文化精英,就应颐指气使地居高临下地对底层大众文化(草根文化)进行无情嘲弄和严厉批判,这也就意味着作为社会结构中的上层文化精英与社会底层民众(草根)处于一种相互对立的结构关系之中。

  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看,大众文化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是与市场经济相匹配与商品社会相适应的一种草根文化,它以现代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为支撑、依循市场规律来运作、旨在使草根阶层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值得重视的是,大众文化的市场化运行逻辑和开放性扩张机制有力地改变了传统文化运作方式和文化生态。无论是从受众的人数、传播的范围、市场化的程度,还是对大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方面,大众文化都超过了其他任何文化形态。我们知道,社会底层(草根)的文化行为是社会审美的自发流露,是集体审美的自觉展现,也就是说,不同时代的大众文化呼应着那个时代社会底层的审美期待,代表着同时代主流文化的发展主流和发展方向。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大众文化是社会底层(草根阶层)和人民群众的心灵寓所和精神家园。当前,发展大众文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成为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路径。因此,发展大众文化正当其时、恰逢其势。20世纪90年代,我们党就提出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这是我们党在深入分析我国文化发展现状和准确把握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作出的正确判断和科学决策,表明大众文化不仅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先进文化的基本属性。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现代化建设实践,极大地提升了底层民众即草根阶层的文化素质、思想修养和精神境界,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又激发了底层民众的文化热情、激活了底层民众的文化需求,并演化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动力,累积为滋养先进文化的丰厚土壤。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轨体制转型的特殊历史阶段,在这一阶段大众文化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大众审美心理也出现了巨大分野,其主要表现是更加注重文艺作品的休闲娱乐功能,对轻松活泼的内容和妙趣横生的话题趋之若鹜,而对居高临下的说教和严肃沉重的思考拒之千里,特别是对将先锋类文艺思潮和前卫手法引入创作领域的纯文学、纯文艺望而却步、敬而远之。即便如此,大众文化仍摆脱不了屡遭“文化精英”诟病和谴责的命运,一些从事和偏爱“高雅文化”的文化人对大众审美现象不时地表现出不屑和愤懑。

  文艺大众化的问题,是一个聚讼纷纭的历史性话题,也是亟待整合认知的时代课题。改革开放为我国大众文化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大众文化丰富多彩、亮点纷呈,呈现出日益多元化、多样化、多维化的格局,对此我们不妨简要地做一下回顾和盘点:30年来书店里最畅销的书籍是世界名著、中国古典文学、现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以及港台武侠言情小说和现代都市言情纪实;荧屏上播出频率最高的国产电视剧除了四大名著的改编版外,还有《上海滩》《渴望》《编辑部的故事》《亮剑》《潜伏》和《倚天屠龙记》等,其中娱乐性极强的是《还珠格格》《武林外传》等;电影院里上座率最高的国产影片是《霍元甲》《少林寺》《集结号》《让子弹飞》《非诚勿扰》《天下无贼》《人再囧途之泰囧》等,这些不同题材、不同样式、不同风格的精品佳作的接踵问世,充分反映出多元化文化市场对大众文化的有效引领,充分体现出作家艺术家对大众文化心理的准确把握。大众文化作为和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同时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市场是社会结构和文化相互交汇的地方。整个文化的变革,特别是新生活方式的出现之所以成为可能,不但因为人的感觉方式发生了变化,而且因为社会结构本身也有所改变”。尽管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尚处于低水平阶段,但大众文化的兴起勃发正改变着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社会风气,使人们成为不断日常生活化的意识形态的建构者和承担者。

  大众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在内容上切入生活,具有平民意识;在形式上贴近草根,为群众喜闻乐见。在文学艺术发展史上,有很多传世经典是以大众文化形式出现的,例如《水浒传》是由大众口头文学整理成书的,但并未影响其成为中国文学百花园中的奇葩;《元曲》是草根阶层相互传唱的演出台本,《金瓶梅》是用社会底层的语言写就的,但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难以撼动的位置。再比如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读起来令人忍俊不禁,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摹写了五味杂陈的市井生活图景,它们之所以彪炳于世界文学史册,其主要原因就是面向大众面向草根进行创作。因此,笔者不主张把文艺作品作高雅和草根、主流和大众之分,不认为主流作品的艺术含量高,大众作品的艺术价值低。有些偏爱“精英文化”的理论家和评论家好像掉进了书袋,在书房里故弄玄虚地把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对立起来,这着实是对大众文化的误读和不公。纵观世界和中国文艺发展史,很少有按照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界定文艺作品孰优孰劣、孰贵孰贱的情况,如前所述,两者是辩证统一、互相兼容、互相渗透的,如果片面强调高雅(精英)文化与大众(草根)文化的对立,极易造成部分作家和艺术家清高自大、孤芳自赏,最终失去生存的土壤,孤独落寞地走向边缘甚至死亡。经验表明,很多文艺经典的创作者,都是把艺术触角伸向大众阅读兴趣而取得成功的,这就要求当代中国的作家和艺术家应改变重教化作用轻视娱乐功能的审美偏误,多多借鉴大众文学、通俗文化的成功经验,灵活地运用到创作实践中来,使作品尽快赢得读者的接纳和认可。近年来我国一些青年作家和艺术家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大众文化的精髓,主动借鉴先辈们的写作手法,在汲取传统大众文艺养分的基础上,不断摒弃西方文艺的创作观念和叙述方式,找准公众审美情趣和文化市场的结合点,使作品更具娱乐性和消遣性。

  中国的大众文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勃兴,迅速壮大,目前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化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中国,大众文化的命运多舛而艰辛,有时被捧上天宫,有时被打下地狱。正如伯明翰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斯图亚特·霍尔所说,大众文化不仅是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消费”过程,也是自下而上的意识形态“生产”过程,是政治权力的意识形态编码与解码的整体性领域,是现代国家意识形态的主要表现形式。我们不否认大众文化具有一定的塑造、熏陶、感染作用,但这种塑造、熏陶和感染应该是在耳濡目染、润物无声中完成的,甚至是在娱乐休闲中实现的,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向古人躬身求教。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很会处理娱乐和教化二者的辩证关系:画家画出一幅赏心悦目的花鸟山水画,乐师演奏一支心旷神怡的古典乐曲,绝不是希望观众和听众即刻献身民族,立马报效国家,而是让观众和听众获得审美的愉悦快慰,取得心绪的宁静和谐。荀子在《论乐》中指出:乐者“可以善民心”,“礼乐而民和睦”。中国历代艺术家们以文载道,以艺传情,这种寓教于乐式的人文传统应当继续得以赓续传承。

  从审美心理学来看,举凡读者、观众进入观赏状态时,大多是从娱乐需求开始的,这符合人的本性和本能。当今时代,人们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生存压力也愈来愈大,劳累而疲惫的身心需要松弛、缓解、平抑和抚慰,于是绝大多数人读书看报上网欣赏电视剧,在精神快餐中休闲娱乐,大众文学、通俗文化应运而生、迅速窜红、备受青睐,这是作家和艺术家深谙艺术大众心理的结果。而能拿到打开大众审美需求大门的钥匙,则需要熟练掌握市场经济和文艺发展的双重规律。当前很多作家和艺术家在严峻的市场挑战面前无所适从甚至无路可走,即便他们标榜自己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其作品仍然乏人问津。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就是作家和艺术家不了解读者的需求、不掌握观众的心理,不把大众化作为创作取向。一个作家和艺术家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坚持原则、恪守良知的前提下,坚持走以大众化为取向的文艺创作之路。诚然,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大众文化也不例外。它产生的背景和演进的过程决定了其消遣功能必须引起重视和警觉,另外大众文化的感性化、娱乐化、自发性特征与马克思主义的理性化、高尚性、自觉性要求也是相悖离的。大众文化如同一柄双刃剑,既可以成为先进文化的营养基因,又可以成为先进文化的异化力量。因此,在发展大众文化过程中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娱乐性成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维度,成为文艺创作大众化的同义语,历史已经把大众文化推到时代发展的最前沿。当然,时代也是严肃凝重的,从不对落伍者施以同情和可怜。那些席勒式的教化意识过盛的作家和艺术家,动辄以灵魂工程师自居,创作时身居大众之上,俯视读者和观众,自觉不自觉地喜欢在笔下教育人训诫人,更有甚者常常抛开艺术形象,直接对读者和观众颐指气使,这是文艺创作的倒退,也是作家和艺术家的悲哀,长期以往他们连同他们的作品将一同被时代淘汰出局。今日的大众,相当谙熟人生和社会,对生硬的教化艺术早已厌倦和反感,对塞满形而上观念的作品惟恐避之不及。作家和艺术家要想使自己的作品走向大众,首先要放下架子,摆正位置,平视读者和观众,用作品和艺术形象平等地亲和地同读者和观众进行沟通和交流,表达大众的情趣、利益和追求,并在互动中吸引草根参与到文艺创作中来,共同推进大众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在市场经济多元价值观与社会底层多种文化需求日臻强化的背景下,文学艺术发展注定了必须趋向一种多维生存格局。在当代文学艺术面临困境,尤其是当代中国底层大众再次呼唤草根文化的时代语境下,发扬中国古代文化精英的“忧国忧民”文学艺术传统,赓续现当代作家和艺术家与社会底层大众相融合的精神血脉,建构一种代表底层利益的当代大众文化,是文化精英所必须回应的时代课题和应承担的基本道义。同时,这也是维系文学艺术生命力、实现文学艺术复兴的重要途径。OG真人 OG真人官网OG真人 OG真人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