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是一种独特复杂的心灵物化过程,是作者面对古今社会历史现实的,或者社会形态的,某一层面某一节点,经过深入思考,认真分析,并充分发挥作者主观能动性,以自身所具备拥有的一定的文化积淀为思想基石,进行的借助联想灵感等心理活动,以其独特的心理感应为基础,依据各种艺术门类各自的具体的形态形式,书写描绘其心灵感受,心灵认知,及心灵发现的艺术形体创造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艺术各个门类,如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诗文,等等艺术体系派别的创作,无不如此。
就文学创作而言,其创作过程更是一种,作者面对古今中外大量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素材,以某种理念为切入点,进行深入思考,审慎发掘,细致提炼,并借助各种文学艺术表现手法表现形式表现程式,化具象为抽象,再经过认真的心灵体验感知,化抽象感受为具体生动的文学形象的艰辛过程,其实质是一种文化形态下的,对社会现实,所进行的,主观的,深刻的,独特的,精神层面的心灵观照。说得简单直白一些,文学创作就是一种面对社现实或者历史,经过深入思考,借助灵感等心理活动过程,创造出一个新的作品的具体过程。
文学创作作为一种开创性的精神劳动,需要以大量的生活经验,大量的思想体会,作为基础,来观照社会,体察社会,体察人生,同时,还要求作者用一种积极开放的心态,来感知社会,感知历史,感知人生。
因而,在进行文学创作之时,作者的心灵必须是开放的,视域也必须是广阔的无边界的,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也证明了这一点,象《离骚》《天问》《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子夜》《家》《春》《秋》《战争与和平》《荷马史诗》《浮士德》《鲁滨逊漂流记》《双城记》《格利佛游记》《格萨尔王传》等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名篇,无一不是作者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写就的,尽管每个民族习俗不同心理形态各异,但是,每一个民族的优秀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时,都是在广泛地吸纳本民族及域外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心态进行写作的。而要做到这点,必须借助良好的知识结构,五四时期的作家,与解放以后成长起来的作家,或者当今的作家,一个非常明显的区别,就是知识结构与文化水平的差别,十分明显,五四时期的作家,大都学贯中西,既饱读中国古代的各种典籍诗书,又精通外语能直接的阅读并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很多人有留学欧美及日本的,海外留学经历,同时,由于他们在小时候,受到良好的古文私塾教育。因而,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有极为良好古文底子,能够顺利地背出大量的古文名篇来,而后者,则由于种种原因,古文没学好,外语没掌握住,对于本民族文化缺乏把握,对于世界文化更是无有深切的体味认知,建国以之后成长起来的作家,之所以一直没有能够写出,能够象《阿Q正传》《狂人日记》《子夜》《家》《边城》等,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长时间深远影响的大作品。
作家们的知识结构与文化水平的差异,不能不是,除去政治因素之外,另外的一个大的原因。因为真正享誉世界的大文学作品,必须是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的结晶,或者是一个民族在同世界其他民族互为观照的同时的深刻的颖悟,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引领性思想在文化领域的集中展现,是人类集体无意识层面的精神形态的忠实反映,真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影响世界靠的不是华丽的语言,而是深刻的思想,先进的社会理念,对人类共同关注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文化问题的思考与回答,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一次次的影响人,打动人,就是因为作品里富含的思想同读者同时代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通过作品,人们发现了自己所处的时代,通过作品,人类又重新找回自己的原始生存状态,唤醒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记忆,发现一种内心深处的精神引领,象巴金的《家》,紧扣时代脉搏,用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情节,为一个时代的青年人呐喊,为一个时代的青年人找寻出路,因而,影响深远,同样,冰心的作品,如《去国》《斯人独憔悴》等,都表现出了当五四大潮退去以后,当时的思想进步,满腔爱国热情勇于追求进步勇于追求真理的,那些热血青年们,报国无门,精神苦闷的,鲜明的时代特征,显示出了文学对人的心灵的巨大揭示作用,深刻地揭示了一时代的悲剧。可惜的是,这样的具有很强的思想新艺术性的大作品,建国后不多了,后来见到的作品,大多流于肤浅流于口号,人物形象地塑造上功力明显不及这些作品。之所以会如此,作家们的艺术功力的降低,与思想的深度的降低,是密切相连的,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则是作家文化水平知识结构的差异。因此,加强作家自身的文化素养的培植,是作家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作家能够创作出好作品大作品的,一个重要的保障。
创作是心灵对心灵的关爱,创作是个人对时代的书写,创作是作家对构建有良知的社会,引导人们分清善恶美丑,积极主动正确的把握时代潮流的引领,所应尽的的责任。在历史上的伟大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时空穿透力可以千百代流传下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作品的作者是具有时代良知的作家,他们所创作的作品是具有很强的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的作品,作为一名有良知的作家,他们发现关注表现了当时社会里和以后社会里一直存在一些问题,并借助一定的艺术形式进行了真实地反映,如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等等。 在当今社会也有许多作为小人物的老百姓,他们无论是毕业后长时间待业的大学生,还是因为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等原因长期谋生艰难的下岗职工,生活都是沉重而艰涩的,而一些社会败类,如某些官员与大款,时时会依仗手中的权利与金钱,扭曲社会应有的正义,用一己的私欲,在一定的范围内毁掉社会的正义,让良知与法律,形同废纸,丝毫起不到,端正人心与社会风气的作用,尤其是在浮躁的风气下,许多作家也失去了叩问社会正义的勇气,或隔靴搔痒,或者避重就轻,或自我沉溺,进行不负责任的书写,一些阿谕奉承,扭曲事实,等等的作品,汗牛充栋,而真正关心弱势团体,真正正视相关的社会问题,直接反映弱势团体人员的艰辛生活,反映他们艰苦奋斗艰辛创业的过程的作品,却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为何百姓不再关注文学,各种影视新媒体的出现,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同时思想多元化信仰多元化,让人的关注的焦点不再拥有唯一性,固然是重要的原因,但都不是根本性的原因,文学之所以失去大众,其根本原因就是,文学由于自身的偏差远离了大众。人们不再积极的关注文学,与此关系密切,原因很简单,当文学远离大众,变得与大众关系不大,甚至毫无关系之时,大众自然就失去了对文学的兴趣,回顾五四时期,上世纪三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文学受到大众的积极关注,文学书籍出版市场空前的活跃,各类文学报刊发行量,多达百万份的盛况,文化人成为整个社会的思想引路人,成为人们思想解放的带动着,成社会思想提升的带动着,社会向前迈进的火车头,进而成为社会主流的精英,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受到广泛的尊重,地位空前的提高,根本原因就是文学为当时的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正确的思想,为社会的大的历史发展趋势作了正确及时充分评估解读,回顾反思一下《狂人日记》《阿Q正传》《子夜》《丰收》《生死场》《乔厂长上任记》《致橡树》《雪城》等作品,我们就会更确切的感受到这点。我们应该时时的记住一点,当文学离开大众,不再正确全面地具体的,反映一个时代里的社会问题,不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再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引领作用时,不再对人们的思想具有引导作用时,广大人民群众,就会自然而然的,将文学淡忘,或者边缘化了。
因此, 文学创作要关注当今社会,要关注,要发现社会问题,要为弱势团体的生计与出路,作出自己应有的反映,作家一定要担起应该担起的引领人们走向进步的任务,不回避社会变革中的一些问题,不回避社会发展过程里产生新矛盾,用自己的良知正确的抒写生活的凝重与苦涩,应该成为当今文学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为广大的下岗职工鼓与呼,应该是有良知的作家们,进行创作的一个基本的思想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