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检察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创收视纪录。2024年春节,检察题材贺岁影片《第二十条》登上热搜再次成为公众观影话题。这部以刑法法条为名的影片又是怎样的匠心独运、精心打造呢?笔者观看,觉得不妨从“三个贵在”进行细品。
随着金句频出的大段独白后,参加听证会的人们纷纷起立鼓掌,电影很快进入了尾声:校园霸凌事件尘埃落定、水落石出,儿子得以正名;张贵生被追授见义勇为荣誉称号,未成年家属的生活有了着落;王永强被不起诉,无罪释放,与大难不死的妻、女得以团聚;作恶多端的村霸势力成员得到了法律的严惩……
这些体现公平正义的美好大结局,恰是所有观影人心中的期盼,假如没有这些大快人心的结果,影片制造再多悬念均可能无多大意义!
文艺创作贵在体现法律的核心价值观、执法司法者终身责任制的至上要求——公平正义
“法律的威严来自哪里?来自公平正义,来自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或者来自执法司法者终身责任制的至上要求。
当我们在安静的夜晚仰头遥望星空回顾往昔,不禁会猛然惊醒,可曾也有紧扣法条和司法解释回应被告人和辩护人质疑却显得软绵、苍白无力的时刻;可曾也有提讯之后同情被告人却无可奈何而向身边人吐露心声的时刻;可曾也有面对被害人家属的哭诉而无能为力甚至束手无策的时刻。
影片中虽然展现了对案子的思想重视、分析研判、释法说理、司法救助、检察听证等程序,但离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美好生活等的更高要求、期许却还有很大差距。
假如,校园霸凌没能真相大白、水落石出,一个尚懵懵懂懂的孩子是否真能以其还不成熟的心智承受住比天还大之冤情?
假如,王永强的妻子未曾不顾一切、纵身奋跃,司法机关是否能毅然决然采取足够的力量去遏制村霸势力的百般侵扰?
正是如此,“你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这句话饱含的深义,才如此弥足珍贵。
还有,影片中,检察官与公安民警之间“斗嘴”的桥段虽然更像是笑料,但如何进一步深化检警关系、做优双向协作,如何进一步落实和发挥好“侦查监督和协作配合办公室”的创新机制,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必须不懈努力的核心所在。
毋庸置疑,上述所列举的全部事项,本质上皆指向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全剧或影片均应围绕法律的核心价值观——公平正义才是王道、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在影片中,韩明看上去本是个很不起眼的小人物,生活中随时都须求人办事、工作中处处要夹着尾巴做人,但他所经历的三个如何判定正当防卫的案事,却让他逐渐成为一名异常坚定的法律捍卫者、守护者、笃行者。他和同事顶住了巨浪般的压力,因为他们内心笃信“所有正确的事情都有代价,但不能因为有代价就不去做”!
影片中还有一句话刻骨地感人至深:“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这告诫我们,公职人员或执法司法人员必须时时刻刻都有一颗“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公心,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均应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都要把“全面依法治国”的理念永恒地烙印在脑海中、放在心上,否则就极可能导致法治的天平失衡、正义的纯度减损。每一名公职人员或执法司法人员行走在社会上就如同浩瀚大海中航行的每一艘船只,如果顶不住各种风浪的裹挟,就会时刻有抛锚或触礁的风险。
“我不相信没有天理的国法,也不相信没有人情的天理。”法律和老百姓的情感不是毫不相关的、更不是相互对立的,“法律的权威来自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公职人员特别是执法司法人员,应该时刻心中装着百姓,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工作和执法行为中的一切环节中去,这就要求公职人员必须时时处处想到人民、热爱人民、贴近人民。守护民心就是考验公职人员和执法司法者的良知,就是守护法律的底线,保护人民就是维护公平正义,就是比天还要大得多的事啊!一名执法司法者或公职人员,只要有了这种对百姓无限深厚的真情实感,就一定会对法律和职责充满无限的敬畏。
最高人民检察院 (100726)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147号 (查号台) 010-12309(检察服务热线)
为了获得更好的使用,建议使用谷歌浏览器(chrome)、360浏览器、IE11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