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

1958 靖远人关于“引洮上山”OG真人厅 OG真人题材的文艺创作盛况简述|OG真人
1958 靖远人关于“引洮上山”OG真人厅 OG真人题材的文艺创作盛况简述
发布时间:2024-02-21 04:57:09

  当年,引洮工程曾轰动海内外。故,有关“引洮上山”话题的文艺创作,一度在全国、全省形成热潮……甘肃靖远,作为当年参与引洮工程建设的主力县区之一,靖远人,几乎家家户户有亲人、子弟,在洮河工地参加会战……当年,靖远文化、教育界,以及其它各行业、各乡镇,均不定期组织慰问团,前往洮河工地慰问……靖远又是陇上著名的文化大县,城乡居民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因此,洮河工地奋战的气氛,感染了人们,再加上政治因素的有意鼓噪,靖远人关于“引洮上山”题材的文艺创作,高潮迭起。所创作的文艺作品,连篇累牍,令人目不暇接。

  当时,靖远城乡各单位的板报、墙报,以及某些文艺团体刊发、传播的各类油印小册子之类,上面发表的文艺作品,其主题几乎都与“引洮上山”的话题相关,可谓铺天盖地……这类文艺作品,最常见的就是散文、诗歌等。此外有:花儿、快板、漫画、双簧、短剧、秦腔、眉户、小曲、相声等等。如今,这类东西早已散失殆尽,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

  但是,2021年冬,笔者靖远二中同班同学杨强,给笔者提供了两本油印小册子,系其父亲杨树本当年与教育界同仁、学生赴洮河工地慰问时,辑录了慰问团成员、工地民工及当时靖远部分文化人所创作的大量文艺作品,笔者披阅再三,感到弥足珍贵。同时,深感震撼和喜悦。现特将其给读者朋友们推介于此……

  这些文艺作品,一部分,受政治因素蛊惑,“口号党”味儿十足,艺术性较差。而一部分,则有相当的艺术造诣,不可小觑。总之,从记录历史的角度而言,这些作品,有宝贵的史料价值。从文化史而言,这些作品,又代表了靖远人文艺创作曾经拥有的一个高度和创作历程。故,其历史文化价值非凡,颇有传承意义。

  1.范振绪的一幅“引洮工程”的画作。美术绘画作品,作为文艺作品的一个类别,在重大历史活动中,一直少不了它的影子……当年,靖远人有关“引洮上山”话题的美术创作,其作品遍布城乡间。可惜,留存下来者,稀罕。

  难能可贵的是,靖远籍全国文化名人、清代进士,范振绪先生,他在去世前竟然受“海云同志”所嘱,曾以“引洮工程”为题,创作了一幅山水画。海云为谁?据说为当时甘肃引洮上山水利工程局的一位领导。是否如此?未确考。画作展现了靖远民工在洮河流域悬崖峭壁上艰险施工的场景。万人大会战,场面壮阔宏大……画作反映现实主题的同时,其山水画非凡的艺术功力毕现无遗。这应该是范振绪先生有关“引洮工程”话题的绝版之作。绝对独一无二。范振绪是1960年去世的,享寿88岁。这幅画,创作于1958年,笔者推测应该是他老人家生前的绝笔画吧。而收藏该画作的李晓年先生说,他手里还有一幅范振绪的画,创作于1960年初。这,才是范振绪生前的绝笔画。无论如何,范振绪“引洮上山”这幅画作,其历史文化价值连城,名人与大事件相联系,又是他这一题材的绝版、唯一画作,故,其价值绝非普通金钱所能衡量……目前,这幅珍贵的山水画作保存在靖远收藏家李晓年先生的手里。

  细观范振绪先生“引洮上山”这幅画作,峭壁绝崖上,山腰丛林间,以及沟底平坦处,均有密密麻麻的施工者的身影存在,人们苦干加实干,热火朝天……据说,画图中施工者可见的身影有108个,仅仅反映了可见一角的情景。而其它未可见的角落,凭想象可知,也是洒满了施工者的身影的……这108个身影,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拿放大镜细心数一数,看看大师的笔下,是否线个人影?这真是难得的一道奇观。也是大师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笔者以为,范振绪先生所画108之数,乃有意为之。代表了当年靖远走洮河的1.6万名民工。

  2.散文作品。杨树本先生收藏的油印小册子刊载的散文作品有好几篇,由于篇幅相对较长,故,分量占比约四分之一吧。

  (1)《不平凡的会见》,作者:李滋香。赴洮河慰问团的女学生。她创作的这篇文章,记述了大芦区(第五大队)民工石生番(凡),被炮炸成重伤,住院治疗的故事。作者感情细腻,反映了对受伤者的无限同情。同时,受伤民工坚强的意志,感染慰问团的成员……文章还提到了其他几位伤病员:打拉池的张国孝、川口区的张守某、三合的王有正、北湾的周宏福,等……

  (2)《一支战斗在悬崖峭壁上的青年突击队》,无名氏创作,反映了北湾先锋中队所属东风小队大战九甸峡的事迹。

  (3)《劳动英雄学习模范》,无名氏创作,反映了糜滩大队先进人物杨忠的故事。笔者在采访时,胜利村走洮河亲历者杨文新说:杨忠当年一撬杠捣落成千方碎石,成为神话……这是有可能的,洮河山体爆破后,大量碎石堆积,碰巧,一撬杠捣下去,碎石山崩地裂般滚落,成千百方,完全可能。总之,杨忠成了先进人物,受到工区大会表彰。也有记录其先进事迹的文章传播。

  (4)《青年要走在技术革命的最前沿》,无名氏创作,文章反映了糜滩大队木器加工厂负责人詹成和,在工作中,勇于技术革新的事迹。

  要特别指出的是,小册子收录的无名氏创作的散文诗歌等作品,应该是抄录自工地上的板报之类,作者基本都是工地的民工,或宣传人员。

  (1)《东风小队干劲大》。作者:杨树本。教师。地点:谷马窝村旁一树下。人物:甲,50岁,炊事员;乙,20岁,民工。通过二人幽默风趣的对话,反映了民工奋战洮河工地的情景。北湾东风小队,名气很大,上过《红旗》杂志、《人民日报》《甘肃日报》等超一流媒体。涌现出何春保、李珍、关振才等全国劳动英雄……

  (2)《工地对话》。作者:吴鼎宗。学生。通过民工工地上的对话,反映了将洮河水引到家乡靖远兴堡子川的决心。

  4.双簧。这种文艺形式,早年,话剧兴盛年代较常见。可以看作是话剧,或者相声艺术的变种吧。新时期,基本不见了。作品:《双簧》(引洮工程靖远工区见写)。作者:陈兆雄、张有发。这二位,估计是慰问团的教师。双簧表演,往往通过演员二人默契地配合,主要用肢体语言,再加上旁白等技巧,表达其所反映的主题内容。

  5.快板。这是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今,仍常见。小册子反映的快板作品颇多,在此推介四篇。

  (1)快板:《英雄干劲冲天》。作者:苏万祥。此人,为“靖丰剧团”骨干,团支部书记。1959年,又被任命为副团长。糜滩苏家滩人。系甘肃著名教育家苏振甲先生的族弟。当年,他和剧团教导员李树秀多次率剧团去洮河工地慰问演出……有一首工地民工无名氏所写的《迎接慰问团及剧团》的诗歌,反映了剧团来工地慰问的情景:

  (2)快板:《雪崖山》。作者:无名氏。雪崖山、哆啦滩、哆啦岘,均系靖远工区第二大队(城关区)施工地。尤其雪崖山、哆啦岘,地形险绝,常有民工牺牲……快板《雪崖山》,反映了民工不畏牺牲,大战雪崖山的决心。

  (3)快板:《白土梁》。作者:无名氏。白土梁,靖远工区第一大队(糜滩区)施工地。此处较平缓。为靖远工区42公里施工段的起始地,上与榆中工区接壤。

  6.歌曲。歌曲这种文艺形式常见。引洮工程期间人们谱写的歌颂类歌曲甚多。小册子刊载的歌曲有好几首。能辨别出系靖远人创作的,有三首。

  (2)《糜滩大队战歌》,万随新词。无作曲人。推测,系照搬某曲,直接填词而成。

  另据高湾三场塬贾成诰言,打拉池第四大队,也曾有个队歌,大家传唱。可惜,没留下曲谱和歌词。故,当年靖远人创作的有关引洮话题的歌曲,还有很多、很多……

  7.秦腔短剧。秦腔为大西北人最喜爱的文艺形式。靖远人走洮河,根据现实生活,曾创作、编写了多部秦腔短剧,以反映这一史实。目前所知:

  (1)《后进变先进》。也叫:《某某某逃跑》。为平堡人自编、自导、自演的多幕现代秦腔剧。编剧兼导演:吴宗教、梁希英。主演:吴宗教、梁希英、李生珍等人。皆是平堡走洮河民工。这出秦腔剧较长,也较正规。非普通秦腔短剧可比。曾在工地演出,引起轰动……平堡人返回家乡后,也曾演出过一两次。同样引起轰动……后来,因剧情反映的是村民真人真事,有顾忌,未敢再演出。

  (2)《出征》。独幕现代秦腔剧。编剧:万随新、董葆苓。这两人,乃慰问团成员,教职工。都是糜滩人。剧中人物:张学勤,男,20岁。团员。农民。李翠英,女,19岁。团员。农民。地点:一农家小院。布景:婚后不久小卧房。反映了新婚小两口,新娘子积极支持新郎走洮河的故事……

  8.花儿。花儿这种艺术形式,靖远人的文艺作品中较常见。在洮河流域,花儿盛行不衰。肯定说,靖远人关于花儿的创作,显然是受洮河强劲的花儿之风影响所致。人们用花儿的方式,表达了对引洮入靖的渴望,以及预期美景。

  9.漫画。漫画也是常见的文艺形式。当年,省内外报刊登载的有关引洮主题的漫画作品,太多、太多……小册子里所存靖远人当年创作的漫画,也有多幅。现推介一幅作品,见下图。

  漫画片段截图。反映了引洮工地靖远民工在悬崖峭壁上苦干的情景。靖远工区九甸峡工程段,乃是整个引洮工程最艰险的地段。世所共知。

  10.诗歌。诗歌是最常见的文艺形式,有短平快的特点。引洮工程工地,以及后方家乡的墙报,还有油印的文艺刊物等等,当年,都登载了大量的以引洮为话题的诗歌作品。杨树本遗留的小册子所载诗歌,数量也最多。概括归纳一下,大致情况如下:

  杨树本创作诗歌:《水泉一虎队》《尖兵一号压倒全工区》《邱少云队大战燕子坪山》《贺禧》《十感》《十大绣》。

  陈景芳创作诗歌:《为国争光》《歌颂糜滩大队》《歌颂东风小队》《尖兵小队之颂》《石山硬不过叔叔们的苦干》《叔叔加油干》。

  上述,就是小册子中反映的靖远慰问团的师生,以及工地民工们与引洮主题相关的诗歌创作概况。凡是署名作品,基本都是慰问团(包括靖丰剧团)成员的作品。而未署名者,基本都是收录了工地民工及宣传工作者的作品。

  下面,挑选小册子中诗歌的精彩片段,以飨读者。从中可以了解那个时候人们的精神风貌。

  上述三首诗歌的作者,都没有署名。无疑是辑录了工地上民工和宣传人员的作品。这几首诗歌分外有趣,且准确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故,特推介于此。

  目前,笔者所知靖远人取材于引洮工程的文艺创作情况,以及搜集到的相关作品,大致如此。这已经很不容易了。自2021酷暑始,至2022年底,历时一年半,笔者采访、撰写完成了《1958~1961靖远人走洮河纪事》这部书稿。期间,曾采访了170位当年走洮河的亲历者。如今,这些人已故去大半儿……剩余者,基本都90岁高龄,昏聩失忆。故,再要去搜集这些人的亲历资料,似不可能。回过头看,笔者不辞辛苦所搜罗来的这些东西,都成了绝版珍品。今兹推出的这篇东西,也是如此……有地方文化情怀的人,自然知晓其价值所在。

  武永宝,1963年12月出生,甘肃靖远人。1985年7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曾在新疆乌鲁木齐财会学校教书五年。创作取材,主要以西部黄河文化内容为主。自2004年起,曾连任四届白银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历任白银市平川区档案局长、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局长、文联主席等职。著有中篇小说《虎豹口》《西部国风》和长篇小说《黄河远上》等,这三部作品被媒体称为西部黄河文化三部曲。《虎豹口》为其巅峰代表作,曾被某作家抄袭重复发表于《红岩》杂志,并收录进其中篇小说集《无羽之鸟》。《西部国风》获甘肃省第二届黄河文学奖。并在国家商标总局申请注册成为著名文化商标。《黄河远上》,则展现了一部黄河人原生态的风情画卷……《虎豹口》和《黄河远上》两部作品,原甘肃省作家协会主席,原国家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评委马步升先生写有文学评论文章,予以较高评价。近年,创作有百万字的长篇网络小说《独石记》在起点中文网推出。同时,致力于西部黄河文化的整理、挖掘,以及弘扬和传播工作,为此撰写了数百万字的庞杂文章,刊布于世……主要作品集有:笔记小说《独石方域搜奇记》;纪实文学《靖远人走洮河纪事》《甘肃靖远秦腔史话》《西部黄河文化专题篇》;史学著作《甘肃靖远·民国史简编》等等。OG真人 OG真人视讯OG真人 OG真人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