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因为文章是为民众立德,立功和立言的重要文化载体,将为千秋垂范,将影响后世的行为规范。又说文化人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因为文化这个东西是非常了不起的,它是人们的精神血液和心灵骨骼,有什么样的文化熏陶,就会培育出什么样的民众来。“礼义廉耻”和“仁义礼智信”被中国文人强调了数千年,相应也数千年来被我们广大的民众作为行为准则来遵守,所以,才会形成数千年的文明古国和善良淳朴的民风,可以说,这种文化的熏陶是功不可没的。
时代在变迁,社会也在发展,面向未来,文艺创作也应该尽量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至于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创作形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定论。但就写文章而言,我认为,当前时代,应该采取“短平快”的形式。
为什么要“短”?因为这是个惜时如金的时代,到处都在讲求速度,到处都在强调速度,人人都在向着未来疾驰。你创作的作品如果太长太大,人家是没有时间去看和深入了解的,最多是走马观花,了解个皮毛,甚至直接束之高阁了,这就达不到你创作的目的。所以,要尽量地追求短小精悍。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曾遭受过百年磨难,刻骨铭心。所以,我们全民对富国强兵具有无比强烈的渴望。毫无疑问,强大的工业能使我们富强,但也不容否定,强大的文化能使我们伟大,二者相得益彰,并不矛盾。文化也许不能富国强兵,但它能够强心和强精神,对精神生活的放松,导致现在我们部分的国民中出现一切唯物,精神空虚和道德滑坡,这是不应该的事。
其实,早在100多年前,鲁迅先生就发现文艺对于医治民族精神和塑造国民性格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所以,毅然决然弃医从文。他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从此,他开始用笔来唤醒那些麻木的国人心灵,用文艺来拯救衰亡的民族精神,最后换来了中华民族的再次觉醒和奋斗,他自己则被称为“民族魂”。
今天,我们同样要说:“一个只有丰裕物质生活,没有高尚健全心灵的民族,是难以创造出光辉灿烂、感天动地的未来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应该仅仅是物质条件的复兴,也应该包括精神文化的复兴!”
因为,物质和精神永远会是事物存在的两面,人永远也不可能进化成一个纯粹的物。不管市场化有多深,不管生产方式如何现代化,人永远是有灵魂和感情的,人永远是会有七情六欲,会有精神和灵魂的。所以,文艺工作者要坚定地做优良文化的传承者和开拓者,文艺创作也要坚定地负起社会担当和历史责任,仅仅是记录历史、追忆历史和反映生活是不行的,文艺创作要更加坚定地承担起教化民众的责任,让民众都拥有更加健康、强大和崇高的心灵,做伟大的公民。
什么是“善”?善就是文艺作品的内容要宣扬文明,弘扬善良,把受众往好的方向和道德的方向引导,这就是善。你不能诲淫诲盗,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能宣扬凶杀暴力,那就不是善,而是恶了。
什么是“美”?美就是文艺创作的作品质量要高,要尽量用优美的词句和精彩的论述,以及合理明晰的结构,给读者以美感和阅读的享受,否则,难以吸引眼球,更不会引起共鸣,乃至感化人、教育人和改造人。
为什么要“平”?因为文艺创作的受众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高也有低。所以,文艺作品要尽量的通俗易懂,千万不可故弄玄虚、故作高深,那样,只能招来反感和唾弃,不可能为大部分民众所接受。
为什么要“快”?同样因为这是个万物运行越来越快的时代,大家都在讲求效率,吃饭要用“快餐”,治病要用“快克”,寄信要用“快递”,连坐车都要坐“快车”,快!快!快!这个时代在奔跑,大家都在追求快、要求快,连我们走路的速度也变得越来越快了。所以,文艺创作也要适应时代,顺应潮流,尽量以最快的速度,最便捷的形式,最丰富多彩的内容,最灵活多样的编辑和包装,加上最优质的质量,呈送到读者的精神餐桌上。让他们能够在任何需要的时候,最快速最便捷地吃到自己喜欢的精神食粮,这是当前文艺创作应该提供的服务。所以,我们可能需要改变以往文艺创作漫长的诞生期,除非是重大工程,言辞上需要慎之又慎外,其它都不应该慢,因为这是个不喜欢、不奖励慢的时代。一旦慢,只恐怕千辛万苦一场,刚刚面世,就被宣告:已经过时了!
文化真正的责任和使命是教民,即教化民众、改造民众,让民众都做有道德、有理想、有责任的人,这才是文化的本真。文化是无形的力量,如果说宗教是一种心灵的解毒剂,那么文化就是精神的血液,它改造人是从人的灵魂和信仰处入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但作用往往是最扎实的。只要是被人们从心里接受了的东西,不需要要求和强制,他也会自动去做、去遵守,要不然,他自己也会觉得心里有愧,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所在。所以,文化绝不仅仅是虚的,它是伟大的精神食粮、心灵鸡汤和道德信仰。
2012年年初,我作为代表参加了朔州市第二届作协代表会,在热烈隆重的换届气氛中,我仍然感受到了以文艺为代表的文化事业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式微。朋友说:“现在文学艺术在各个地方都是举步维艰的。”听了,心中有点儿痛楚。我看到和听到,很多文化人是清贫的,清贫几乎是文化和文化人的标志和代名词,有一小部分不清贫的文化人是因为他们有文化以外的事业。受现实所逼,搞文化几乎变成了所有文化人的副业和业余爱好,搞文化当不了主业,文化产品登不上重要舞台,我吃惊,文化怎么会沦落到这么一个无足轻重、门可罗雀的地步。
痛定思痛。我觉得文化必须要重新找回它的本真,同时,在困难中化茧成蝶,破除束缚它发展的一切陈旧模式,在不断适应中闯出自己新的未来。唯有如此,文化事业才能从低谷走向高峰,才能从泥土中再次跃上天空。
什么是文化的本真?文化是干什么用的?这是个必须要弄清楚的问题,否则,极有可能舍本逐末,变为一些花里胡哨,华而不实的东西。比如:现在很多人把文化简单理解为娱乐和消遣,什么韩流、日流,什么韩剧、日剧,什么嘉年华、乐翻天,一切娱乐活动都被冠以文化的头衔,这是对文化的极大误解!文化绝不等同于娱乐,娱乐只是文化里面极小的、很显不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文化真的被娱乐同化,那真的就随波逐流了。
“民以教为先”。就像“民以食为先”能够维持民众的自然生命一样,“民以教为先”能够维系民众的精神生命和道德生命。没有经过良好教化的民众,就会像白丁一样,就有可能成为愚民,也有可能成为暴民,这和没饭吃一样是非常危险的。吃饱了、喝足了,却没有精神,没有道德,只能整天去骄奢淫逸、滋事斗殴,这将会是怎样的一幅混乱场景。
也正因如此,我们在文艺创作中,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真善美”,这是文艺创作的灵魂和教化民众时必须要坚守的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