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中华文化重要传承复兴地,文脉绵长、人杰地灵,淮河文化、长江文化、徽州文化、红色文化交相辉映,道家学说、建安文学,程朱理学、桐城学派各领风骚,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具有特殊意义,为文艺创作者提供了很多题材、素材,要加强协调联动深入合作,推出更多展现中国精神、反映时代变革、彰显徽风皖韵的文艺精品力作。” 2月2日下午,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屹在文化艺术界人士助力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座谈会上表示。
当天的座谈会上,文艺界大咖齐聚一堂,聚焦文化强省议题,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建言献策。
安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中华文化重要传承复兴地,文化遗产丰富,既有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标志性遗址凌家滩遗址和469个中国传统村落,也有鄂豫皖苏区“28年红旗不倒”、新四军同敌人奋战到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英雄史诗,江淮儿女在这片热土上书写下浴血奋战的革命史和苦难辉煌的奋斗史。
就如何进一步挖掘和开发安徽红色资源,原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秘书长,中广联编剧委员会副会长、著名编剧龙平平表示,“安徽吹响了思想启蒙的号角、驶出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第一船、响起了改革开放的第一声春雷、掀起了长三角一体化的新浪潮,在文化史上有其不可替代性。建议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专题调研,形成可操作方案,争取每年都能推出一批文化精品,给人民以力量。”
“在中国文学史上,从《庄子·逍遥OG真人 OG真人视讯游》起,安徽的文脉就有了波澜壮阔的腾飞景象。而今天,我们也自豪地看到,安徽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作家成为新时代中国文学的中坚力量。”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宏森期待安徽能够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我们相信,安徽一定会更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希望诗韵丰沛的安徽文化更多绽放光彩,既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贡献力量,也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安徽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我们应抓住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利用有利的外部条件,发展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具有徽风皖韵的中国文化。”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表示,“安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既是红色热土、改革沃土,也是文化资源生态资源的富集区。淮河文化、徽州文化、皖江文化交相辉映,融汇传统与现代文化精华,孕育了安徽文化、安徽艺术独特的精神气质,应认真梳理安徽历史文化、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历史脉络,发掘典型,总结经验,大力推动‘两个结合’的社会实践和文艺实践,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安徽,曲艺演员备受欢迎,我们各种曲艺演员到安徽演出,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因此安徽被全国曲艺界誉为‘火地’,我特别希望安徽保住曲艺‘火地’的传统。”中国曲艺家协会原主席姜昆建议,安徽曲艺事业发展要重视人才培养,“曲艺在安徽有深厚的基础,要珍惜这个环境,就要培OG真人 OG真人视讯养人才,培养曲艺的‘样板团’,培养尖子、培养角儿,为曲艺界出优秀人才打造良好的成长平台、为曲艺界出优秀作品营造宽松的创作环境,希望曲艺在安徽大有作为。”
“安徽应深度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努力把安徽文化资源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这是文艺工作者需要破解的难题。”作为安徽多个艺术乡村的“荣誉村民”,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与安徽文艺界“结对子”,在多地深入开展乡村调研、志愿服务和文艺创作。
他介绍,中国第一个以摄影为主题的艺术乡村,落户宁国港口镇西村,现在已经成为闻名全国的“网红村”,带动了宣城24个艺术乡村的建设。“新时代,我建议用艺术唤醒乡村,用文化振兴乡村,用新技术、新媒介赋能乡村,将宝贵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艺产品和文化产品,与时代精神对接,用文艺精品弘扬中华美学特质。为扎实推进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建设作出贡献。”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安徽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黄德宽认为,安徽文化底蕴丰厚,“随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的发展,安徽的文化事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他建议,社科界要在文化资源的挖掘方面,特别是在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方面多下功夫,“特别是,数字化时代,我们的艺术作品应该跟上数字化时代的要求,加强创造性转化,推出更多新的、优秀的文化产品,助力文化强省建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