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水泥”的线索,上文提到,尹秀珍在1996年创作的《废都》,这是她第一次使用水泥粉,整个展场空空荡荡的空间,散落摆放了很多旧式家具,都是北京胡同和自己家搜捡来的,洗脸盆和金属架子,老式的梳妆台,木质的双开门大衣柜,一横排摆放的四把椅子以及1400片旧房屋上的瓦片等。尹秀珍大胆地使用了水泥粉,将从工地借来的重达四吨的水泥粉全部覆盖在家具和地面上。所以今天我们看到作品的现场照片时,还是很有触动的,在1996年在不顾画廊老板的阻拦,有如此大胆的实验,可以看到尹秀珍的执着与魄力。
问题是为何她要选择水泥粉的材料做这样的作品?关于“水泥粉”尹秀珍有特别的感受,伴随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90年代的北京为与国际接轨,已经开始进行城市的大规模改造,平安大街便是在1997-1998年间北京的一项大工程。尹秀珍大学毕业后,在中学教书,据她回忆每天上下班,看到很多胡同里的建筑,早上还在,晚上就消失了。几个月内很多老旧平房被清理一空。她感觉北京的空气里到处都弥漫着建筑工地水泥粉的味道,家里的陈设和人们的衣服里也都钻满了水泥粉。《废都》就是在这样的北京中孕育而出,这是尹秀珍对于快速发展建设的城市的最初感受,以一种沉默的方式,却蕴藏着些许的无奈与感伤。对于现代都市的极速建设给人们带来的生活困境,便成为了尹秀珍作品中经常探讨和关注的主题,在日后逐渐扩散开来。而此时我们继续探讨她的水泥粉线年尹秀珍又创作了《变形》,她在平安大街拆迁的过程中,收集了很多平房上的瓦片,这些瓦片曾经是建筑的遮盖物,久经风雨承载了太多岁月的记忆。尹秀珍是个有心人,她拍摄了拆毁前的房屋,并把每一片瓦片和曾经的建筑一一对应上,瓦当上摆放着平房的照片,在一处建筑工地的院落里展示出了她的作品。可想而知,这样的院落,水泥粉的飘零是自然就存在的。同一年里,尹秀珍去了美国参加展览,将草种植进了混凝土里。也是1997年,她又在荷兰参加“另一次长征”活动,也是用了水泥的材料。随后在访问德国的一年里,她创作一件很有意味的作品《餐桌》,尹秀珍在柏林发现了一处有趣的房子,外墙上还残留着二战的子弹孔,于是,她在房子前面做了几个水泥餐桌,将苹果、香蕉以及各种瓜果,镶嵌在里面,等这些水果伴随时间慢慢腐烂和风化后,桌子上就形成了各种水果形状的深坑。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尹秀珍在她2017年佩斯北京的个展“以终为始”上创作的大型装置作品《种草》,将她工作室旁河边的荒草剪来种植在展厅特意搭建的水泥上,并偶然的留下了台子下面的几处建筑通风口,使中间的几缕草在展览是不停地颤动,尹秀珍自己为此非常高兴,偶然效果是她作品中很需要的部分,摆动的草看似很有生机,其实早已失去了它生长的土壤,它早已死了。这是尹秀珍对于我们极速追求的增长的嘲讽与焦虑,而对于很多不了解尹秀珍“水泥粉”脉络的人,一定读不懂其中的奥秘,以为只是装点展览的噱头而已吧。
在这次个展中,还有一件用水泥做的天使《消息没有送到》,被各种汽车尾喉射中而倒地,水泥的材料又出现了,汽车尾喉的隐喻不言自明。这种象征着后工业时代的排污设备,是极速发展的负面隐喻,尾喉的材料语言在尹秀珍的很多衣物系列的作品中也频繁出现。在展厅中的墙壁上,还有一件摄影作品《酥油》,水泥中间放置了一块酥油,坚硬的水泥在酥油的慢慢侵染过程中被瓦解,这样的语言模式,是尹秀珍1997年《餐桌》作品的延续。并在2021年上海昊美术馆杜曦云策划的我与博伊斯系列展中,尹秀珍创作了《制动》作品。材料就是水泥和黄油,我们知道黄油这种材料是博伊斯非常喜欢使用的,与他个人的生命与救赎息息相关,而尹秀珍这次用黄油,既是和博伊斯的对话,也是和自己以往作品的对话。如果追溯黄油这种材料,可以关涉到尹秀珍在1996年创作的《酥油鞋》,据她回忆,当时选择酥油是她在西藏的一段经历:“人们用酥油给佛像添灯,他们身上是脏的,举止所散发出来的气韵却特别纯净。对酥油的珍惜折射出的信仰感,那一刻让我特别吃惊”所以在《制动》的作品中,她想到了黄油,她解释道:“这种动物性的油脂,它源于生命,当生命的能量和水泥之间产生一种内在较量,这是特别有意思的。”
在《制动》作品的创作上,尹秀珍选择现场用水泥浇铸一段高速公路,并与观众互动,让大家随意拿来各种物件按压在水泥里,形成物件的印痕,很有意思的是很多电子产品被征集来,与这个飞速发展的拟像时代密切相关,之后,尹秀珍开始在各种物件印痕里浇灌黄油,使黄油侵染入水泥中,利用物质呈现了可见的柔软与坚硬对抗的诠释。由此观之,当尹秀珍在她的瓷器系列作品《融器》中,利用金属与瓷不同的熔点而创作的一系列物质对抗后的裂痕作品也就有了来龙去脉了。以上是我们通过“水泥”的物质线索观看的尹秀珍,一个脱离旧衣物标签后的另一套叙事模式的艺术家。OG真人 OG真人官网OG真人 OG真人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