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是人民的文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是我们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生活、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新时代新征程,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文化思想,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天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习强调:“人民是文艺之母。”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推动新时代中国文艺高质量发展,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绚烂。
牢记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习指出:“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储存着文学艺术原料的丰富矿藏,为文学艺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和生活的哺育,一切优秀的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存在于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之中。当代中国,江山壮丽、前程远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实践每时每刻都发生着令人感奋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生活舞台每时每刻都涌现出五彩斑斓的素材。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群众,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取经,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洞悉生活本质、回应人民心声,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
厚植人民至上的真挚情怀。习指出:“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立场蕴含感情,感情彰显立场。对于文艺而言,没有一种情感,比热爱人民更强烈;没有一种智慧,比拜人民为师更强大;没有一种感受,比与人民共情更珍贵。坚守人民立场不是一句口号,必须有深刻的理性认识、真挚的情感认同和具体的实践行动。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必须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拆除“心”的围墙,拉紧“情”的纽带,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不断增强对人民的情感自觉,永远保持对人民的尊敬和谦卑,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
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习强调:“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OG真人 OG真人视讯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根本上取决于是否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文艺发展的历史表明,只有经受住人民群众检验的作品,才能真正成为隽永之作。迈上新征程,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看重,对文艺作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在紧跟时代潮流中把握人民需求,在感悟社会变迁中倾听人民心声,把文艺的人民标准转化为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用植根现实生活、反映人民关切的艺术创造,打造出真正受到人民喜爱的扛鼎之作。
习强调:“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创作是中心任务,作品是立身之本。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不断提高文艺创作质量,把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文艺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精神引导、滋养和激励功能。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更加需要人民精神力量的增强和提升。文艺工作者应当立足新时代新征程这一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把握中国精神这一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发扬追求向上向善向美这一中国文艺的优良传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体现在创作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艺术地展现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人精神谱系,在塑造英雄中讴歌崇高,在赓续文脉中坚定自信,在彰显主流中体现担当,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内心世界,充盈人民精神生活。
用高质量的创作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对精品力作的期盼愈发迫切。同时,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催生文艺新形式新业态,进一步激发创意灵感,拓宽创作空间。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应当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把多类型跨门类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集成起来,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创新语言、叙事、旋律、图像,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推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在文明交流互鉴中促进民心相通。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人类历史是一幅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OG真人 OG真人视讯卷。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文艺作为人类共通的语言,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方式之一。各国人民的处境和命运千差万别,但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为改变命运的不屈奋斗是一致的,也最容易引起共鸣。这就迫切需要文艺发挥“世界名片”的功能,架起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桥梁。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应当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秉持开放包容理念,用艺术的方式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用文艺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习指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广泛团结凝聚爱国奉献的文艺工作者,培养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文学家、艺术家。”文艺工作者在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塑造美好心灵、培育道德风尚等方面担负着重要责任,应当自觉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把彰显崇高价值、蕴含美好情感的作品奉献给人民。
坚持不懈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首要任务是筑牢思想根基。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行动指南。习文化思想是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文艺“为谁创作、如何创作、由谁评价”等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问题,为推动文化建设和文艺繁荣提供了科学指引。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必须自觉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持续加强对习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自觉以科学理论指导艺术创作,推动我国文艺百花园开出更加鲜艳的花朵,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加强文艺界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成风化人的职责。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己。文艺要塑造社会人心,艺术家自身的思想素质、业务水准、道德品行是根本。文艺工作者所崇尚的“德艺双馨”“德高望重”,“德”永远是排在首位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必须把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形象与作品的社会效果统一起来,坚守艺术理想,遵守法律法规,遵循行业规范,尊重公序良俗,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做到修身与创作共进、人品与艺品齐升,努力以高尚的操守和文质兼美的作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
把做人的工作和推动文艺创作贯通起来。文联是党和政府联系文艺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文艺工作者之家,具有显著的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在团结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潜心创作、奉献人民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不断深化对文艺创作的规律性认识,贯通做人的工作和推动文艺创作,认真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本职能,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文艺工作者的制度机制,不断加大文艺创作扶持力度和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教育培训、主题实践、评论评奖、行风建设、宣传推介等对创作的引导、推动和支撑作用,支持青年文艺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实现艺术创造,铸就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艺新辉煌。(作者董耀鹏,为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