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召开,研究文艺院团重组整合等工作。
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把文艺院校建设和文艺院团改革相融合,盘活院校和院团双方,不但能加速文艺人才培养,而且能创作出更多艺术佳作,让文艺名家既能登得大舞台,又能上得小讲台,既能唱大戏,又能讲大课。
从艺46年,当了35年院团长,豫剧名家李树建既见证了河南戏剧的发展和繁荣,也感受到了河南艺术院团改革方面的缺憾之一:艺术人才“出不去、进不来”。
李树建所说的“出不去”,是指一部分“文戏演员”步入55岁之后存在不能唱的问题,部分“武戏演员”40多岁之后不能翻、不能打,他们没有地方去,也就是没有出口,发挥不了余热,做不到“老有所用”,还占着十分稀缺的编制。
所谓“进不来”,则是一些优秀青年演员,一些在各种大赛上崭露头角的好苗子,多数想调入豫剧院团,没有通道,没有编制。
面对这些问题,各个剧团为了发展,只能临时外聘演员,他们虽然努力工作,但面临着“工资低、无编制”的难题,由于身份尴尬,致使矛盾重重,影响其积极性,最终导致“出人、出戏、出精品”大打折扣。
发掘培育优OG真人厅 OG真人秀人才、创作打磨艺术精品是文艺院团的核心任务,也是适应时代变化、应对市场挑战的压舱石,只有能不断“出人才、出佳作”的艺术院团才是有活力的。
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就特别提出,要从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高度推进文艺院团改革工作。加大紧缺人才、优秀人才引进培养OG真人厅 OG真人力度,充分激发文艺院团内生动力,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舞台艺术佳作。
河南文艺院团重组整合,其中最显著的特色之一是“把文艺院校建设和文艺院团改革融合起来”,创新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强化教学科研创作演出一体化发展。
2022年9月,河南大学河南戏剧艺术学院正式成立,该院校依托河南大学办学优势,借助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戏剧戏曲类专业建设基础,整合包括河南豫剧院一团、二团、三团等在内的9个院团资源,创造性地进行院团与学院的深度融合。
多位享誉全国的知名艺术家受聘为河南文艺院校“掌门人”。2023年8月21日,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担任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院长。2023年8月30日,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正式担任河南大学河南戏剧艺术学院院长。
这些文艺院校筹建中,不乏河南文艺院团负责人的身影。参与河南戏剧艺术学院筹建工作的河南豫剧院三团团长贾文龙对学院未来充满憧憬,“学院将培养出更多品学兼优的戏剧专业和其他艺术门类人才,促进豫剧传承创新、再出精品。”
河南歌舞演艺集团副总经理、集团艺术总监、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副院长杜宏亚表示,“未来,我们要把文艺院团、艺术院校融合起来,创新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培养模式等,实行院团合一、学演结合,围绕‘演艺+’,打造全链条、多业态演艺产业体系。同时,集中优势打造精品,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文艺作品。”
事实上,院团改革不仅是谋划长远的主动作为,也是站稳市场、满足观众的时代所需。
2023年,越剧《新龙门客栈》不但火了青年演员陈丽君,也让越剧破圈,成为年轻人的心头好。兄弟剧种在赢得年轻观众方面的尝试,值得河南学习。
经典昆剧《牡丹亭》上演,观众群体年龄段在23~40岁的占比达到70%。舞剧《红楼梦》在郑州大剧院连演四场,场场座无虚席,一票难求。市场消费主力均为年轻观众。
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汪振军认为,《新龙门客栈》《牡丹亭》《红楼梦》这样的传统剧目之所以受到年轻观众的欢迎,是因为这些剧目在经典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文本重构,加入了更加时尚化和年轻化的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以年轻演员为主的主创团队为传统剧目注入了新鲜血液,改变了观众对传统剧目的印象。
在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谭静波看来,传统剧团创作关注的视角应不仅仅是作品内容本身,更要重视市场的传播,主创要懂得当下的观众想看什么样的戏,尤其是年轻观众,必须想办法捕捉到与时代最贴近的语汇,从而走近他们,“年轻人是一个最有消费能力的群体,对应了他们,就是对应了时代,抓住了演出市场的‘牛鼻子’”。
李树建也曾多次表示,戏曲的发展离不开年轻力量,特别是大学生,老戏曲也要通过大学生,用新的传播方式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普及,戏曲工作者也要拥抱互联网,通过网络让戏曲出圈,“戏曲艺术没有青年人才不行,但没有年轻观众更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