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禅城区文化馆创编的舞蹈《钗冠承艺》获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音乐舞蹈)舞蹈类金奖。通讯员供图
近日,由禅城区文化馆创编的舞蹈《钗冠承艺》获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音乐舞蹈)舞蹈类金奖,是舞蹈类9个金奖之一。这是继《妈妈的凉茶》获得2020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音乐舞蹈)舞蹈类金奖后,禅城文艺获得的又一殊荣。
近三年来,禅城区文化馆组织文艺工作者参加省、市作品评选、舞台展演、征集展示、推广展览等作品共1152件,参加省市评选、参赛获奖163件,其中获国家级奖项1件、省级奖项27件、市级奖项135件。其中,禅城区文化馆馆员带头创作,获省级奖项3件、市级奖项7件。
力争打造岭南文艺创作高地的禅城,如今优秀文艺作品频频涌现,让人眼前一亮,其中有何独到心得?
在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的赛场上,由禅城区文化馆创编的舞蹈《钗冠承艺》惊艳亮相舞蹈专场。
该舞蹈以南庄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头饰制作技艺为题材,将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创造性地凝结其中,运用舞蹈语言表现了粤剧头饰工匠对粤剧头饰制作技艺的执着追求及坚守传承,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助力中华文脉的赓续。
表演用双人舞、群舞等形式讲述粤剧头饰工匠在一针一线间传递手心的温度,将非遗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的故事。其中,最光彩夺目的要数粤剧演员所佩戴的一套金色正凤,这是出自第六批禅城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宁静之手。
当晚,宁静也在比赛现场观看了舞蹈作品。她认为,这个作品将粤剧头饰工匠拜师学艺、不断钻研、精益求精、推陈出新的历程完美演绎,呈现出粤剧头饰工匠用生命来制作和传承非遗技艺的一腔热血。
比赛评委对舞蹈《钗冠承艺》亦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舞蹈通过粤剧头饰制作这个非遗技艺作为纽带,将工匠精神的传承呈现出来,立意深远。
其实,今年并非禅城舞蹈精品首次获得省群众艺术花会金奖。2020年,由禅城区文化馆创编的舞蹈《妈妈的凉茶》获得2020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音乐舞蹈)舞蹈类金奖。舞蹈展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广东家庭里,妈妈煲凉茶的生活场景,具有浓郁的岭南风情,通过凉茶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怀旧追忆的方式展现城市记忆与乡愁。
《妈妈的凉茶》凭借高水准、岭南味,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入围文旅部十九届群星奖的复赛,也为禅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在11月举办的“品味佛山·秋醉岭南”——2023年佛山秋色巡游中,由佛山市禅城区文化馆、佛山市禅城区湾华小学、佛山市艺冠艺术学校创编的佛山十番节目《飞钹舞新篇》惊艳亮相,穿着传统服饰的表演者们通过“头上飞”“风火轮”“双飞”等各种高难度花式“飞钹”传统技艺,表达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四季平安的美好祝愿,让现场观众叹为观止。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以此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大放异彩,两相融合,推动了作品频频“出圈”。
文化艺术要从娃娃抓起,禅城的少儿舞蹈精品同样“出圈”。2023年5月,禅城区文化馆创编的舞蹈《等我归队》荣获第七届少儿舞蹈大赛表演银奖,作品表现了青少年间真挚的友谊以及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
舞蹈领域盛况如此,音乐领域亦然。“禅城之音”响彻省级舞台,扣人心弦。佛山市禅城区文化馆馆办社团佛山市禅城区室内合唱团代表佛山参加“奋进新征程·高歌向未来”广东省第十五届“百歌颂中华”歌咏活动总决赛,荣获金奖,是佛山市唯一获省决赛金奖的合唱团。此前,佛山市禅城区室内合唱团荣获过国际级荣誉——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合唱节成人组混声合唱(一级团)称号。
文艺力量聚合交融,文艺盛事接连不断,禅城成为备受瞩目的“岭南文艺发生地”。今年初,佛山市禅城区第二届戏剧文化周备受关注,通过线上展播、线部戏剧精品免费送到群众眼前,累计开展线万人次。戏剧文化周让更多人因为一部剧,奔赴禅城,爱上禅城,向外界展示了一个有胸怀、有功夫、有格调、有机会、有未来的奋进禅城新形象。
今年9月,一场“湾区文艺嘉年华”在禅城拉开。“心动禅城·粤海秋夜”——佛山市禅城区2022、2023年度优秀原创作品综艺展演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佛山9项地方特色活动之一,集中展示禅城区2022年及2023年创编的优秀文艺作品,涵盖音乐、舞蹈、曲艺、戏剧等类别,一展岭南文化风貌,为湾区居民献上“文艺大餐”。
近三年来,禅城区文化馆组织文艺工作者参加省、市作品评选、舞台展演、征集展示、推广展览等作品共1152件,参加省市评选、参赛获奖163件,其中获国家级奖项1件、省级奖项27件、市级奖项135件。其中,禅城区文化馆馆员带头创作,获省级奖项3件、市级奖项7件。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岭南文脉之城如何以精品力作奏响时代强音,领跑“出圈”?深究其背后的“出圈”密码,有三组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最岭南”。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永葆文化生命力的必然要求,无论是原创舞蹈《妈妈的凉茶》还是原创舞蹈《钗冠承艺》,或是原创话剧《许达辰》,都与岭南文化精髓、佛山时代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禅城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禅城在文艺创作中,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挖粤剧、剪纸、十番等岭南广府文化“富矿”,让具有鲜明辨识度的文化资源变身文艺精品,持续探索时代化、本土化、精品化的创作之路,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匠心打造出一批批具有岭南风格、中国风骨的文艺精品。
第二个关键词是“聚人才”。文艺事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培养人才、珍惜人才、凝聚人才。
近年来,禅城结合禅城区“十百千万”公益文化培训计划,采取“专家指导+场地保障+搭建平台+加大宣传”的方式,建立老中青传帮带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育机制,为文艺繁荣提供人才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禅城区文化馆2022年联合星海音乐学院舞蹈学院成立“舞韵飞扬·同心筑梦”大学生舞蹈创排实践基地,充分利用了高校优秀的师资力量,培育了一批舞蹈创排人才队伍,为打造舞蹈精品奠定了人才基础。
第三个关键词是“强平台”。禅城坚持品牌打造、基地建设,为催生文艺精品提供展示与提升的平台,有力推动文艺精品创作。全民综艺大舞台、戏剧文化周、优秀原创作品综艺展演、城市音悦听等一场场文化活动成为了城市“金名片”。这些活动在渐臻成熟的同时,也成为了展示精品力作、推动精品创作、展示优秀艺术人才的重要平台。
禅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禅城将围绕重大时代命题,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用心用情用力讲好岭南故事,创作出更多优秀原创文艺作品,为“六最”禅城建设,为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