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大学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大兴调查研究”两大重点,着力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全面增进师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自去年10月以来,云南大学牵头启动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来自全国各地数十所高校的875名师生,从云南129个县(市、区)中选出42个样本县(市、区),对其中348个行政村、9048户家庭开展入户调查,结合“定量+定性+社会服务实践”的混合调查模式,县级相关部门、行政村、自然村、家户四级联动,通过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最广泛地搜集42个县域的田野调查个案,最大化地挖掘数据收集的广度和深度。同时,还建立起乡村振兴讲习所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推动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
作为云南大学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的具体举措和重大实践,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也是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真正把学校“小课堂”延伸到了社会“大课堂”。
据了解,20世纪40年代,云大社会学系实践以社会调查实践的科学方法探索云南乃至整个中国的社会问题,产生《云南三村》为代表的影响深远的系列学术著作。21世纪初,云南大学组织开展的覆盖全国55个少数民族的“中国民族村寨调查”,真实书写中国少数民族半个世纪的经济社会变迁历程及文化态势。
20多年来,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边疆学研究所所长高志英教授每年都会深入怒江、独龙江开展田野调查,在那里与当地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产出了诸多来自田野第一手调查资料的科研成果,有益于外界了解怒江各族生产生活现状,并涉及出因地制宜的发展政策。近年来,随着怒江交通环境的改善,高志英每年几乎有半年时间都扎根怒江。对于从小在怒江长大的高志英而言,这里就是她的第二故乡,因而跋山涉水,常被塌方、泥石流相阻也并不觉得辛苦。因为长期“驻守”怒江,在云南大学乡村大调查中,高志英主要负责福贡傈僳族以及独龙江独龙族两个少数民族基地,跟踪调查20多年,并建立、管理独龙族研究基地的贡山县,将产生县域调查报告、决策咨询报告、学书论文、专题研究专著等一系列研究成果。“一直以来,无论从调查过程还是成果来讲,云南大学中国乡村大调查始终走在全国前列,通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云大模式和云大经验。未来,我们也将一直将薪火相传延续下去。”高志英说。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党委书记李晓斌表示,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是云南大学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举措和重大实践,是推动云南大学民族学、社会学学科建设,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工作部署和安排,也是云南大学继承魁阁先辈学术报国之志,推动云南大学民族学、社会学更加深入地融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以及推动学科全面转型升级、学科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学校人才优势、学术优势、学科优势,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下一步,云南大学将从四个方面加快推进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期间,将深入推进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发掘与总结云南乡村振兴的经验;深入推进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总结归纳和提升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经验;通过乡村大调查的持续推进,创新把理论宣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乡村振兴讲习所新模式;通过乡村大调查的持续推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期间,将以乡村振兴为指向,通过科学的经验研究,挖掘云南乡村振兴工作的创新经验,准确识别云南乡村社会的实际性质、形态与变化,全面概括云南乡村振兴工作经验,特别是在乡村产业发展、乡村社会治理、土地政策、农民生计转型、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形成研究突破,助力乡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高质量发展。
以服务新时代民族工作为指向,通过科学的经验研究,挖掘云南民族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经验,准确识别云南社会“民族”现实的实际性质、形态与变化,准确概括云南的民族工作经验,特别是其中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工作 实践方式,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 深化各族群众对党和国家的认同等方面形成理论化经验总结, 讲好云南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过程中,将边调查边助力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边调查边宣传推介美丽乡村,将乡村的农特产品、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制作成图文、短视频,通过“两微一端一抖”等多种形式推向全国和全世界,让世界了解云南、了解中国。以中国乡村社会为课堂,建设全域调查基地,打造师生学习共同体,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服务国家战略、了解中国实际、专业基础扎实的创新人才和复合人才。(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